【创想周】惊·融·化——浅评杨丽萍舞剧《十面埋伏》

2015-04-13 10:32:29阅读:896

  不得不说,能看到杨丽萍老师的团队的现场演出,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我第一次听说到“杨丽萍”这个名字,是我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在学校舞蹈老师的闲聊中,知道“孔雀舞,杨丽萍跳得最好”。当我第一次在电视节目上看到杨丽萍老师那灵动、自由的舞姿时,便深深地喜欢上了杨丽萍老师。  杨丽萍老的舞蹈,一贯带有一种原始的气息,经常会出现富有民族意味的符号。这次在端钧剧场所演出的《十面埋伏》,不仅融合了中国古典名曲,更是融入了很多的京剧元素,并邀请了京剧传人裘继戎,参与到了此次最新舞剧《十面埋伏》的创作编排和演出。虽然杨老师没有上台表演,但是,舞者一挥手,便能看到明显的杨丽萍印记。
  要说我对这部舞剧最直观的感受,只有三个字:“惊,融,化。”
  惊,是震惊,是惊艳。不得不说,排除未最终定型,彩排匆忙等因素造成的瑕疵,这部舞剧从是表演,到灯光、服饰、化妆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是无法去挑剔的。灯光的变化极为简单,但是却十分硬朗,使整个舞蹈气氛变化分明,每个部分情绪渲染得极为到位。演员化妆大部分采用京剧扮相,演员服装有的富有粗犷的原始感,有的具有东方传统服饰的飘逸美,这样的衬托,是演员的表演体现出一种神秘、古典、哲理化的意味。表演全程,不见刀枪棍棒,却处处惊冷肃杀,让人目不转睛,心生战栗,可谓“十面埋伏”。
  融,是融合。这部舞蹈除了延续杨丽萍舞蹈一贯的自然、原始的风格外,用舞蹈的方式结合经典的民族古典乐,更是把京剧的舞台表演融入其中。少数民族的原始,京剧的高雅、灵动,在舞蹈的融汇下,使整个的表演如梦如幻,让观众深深沉醉在舞者所表现的神秘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在最后一幕的灯光落下时,观众还在期待着灯光的再次亮起,当主持人的声音从音响传来时,才恍然大悟般的明白——表演结束了。
  化,是进化。其实,刚才所描述的各种元素融合下的舞台感受,也是一种“化”。这不是简单地组合,是各种元素符号的有机融合,使舞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无限放大,与观众进行心灵的互动。但是,这种“化”,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新的表现方式,新的舞台价值。例如,这场表演中有一部分的舞蹈中的京剧元素有些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传统京剧的表现方式,但是整体的舞蹈,又用传统的京剧表演方式进行了改造,把传统的东西以现代的方式重新阐释出来,把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有的危机感深刻地进行演绎。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理性地创造”,是传统艺术在现代冲击下的“进化”──适应与衍变。这也的确可以说是十分切合本届创想周的主题了。
  虽然,杨老师说,这次表演基本上完全呈现了《十面埋伏》这部舞剧(因为刚刚完成创作,而且时间、场地上也有限制),但是我相信,如果一年时候我有幸去看它的正式公演,它一定又会是一副新的面貌。因为杨老师的舞蹈是自由的,永远没有定稿。

[!--empirenews.page--]

 

预约看校
  • 姓 名:
  • 男孩女孩
  • 手机号码:
  • 微信号:
  • 学历:
  • 意向国家:
  • 选择省份:
  • 选择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