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美国布朗大学东亚系主任 Prof.Kerry Smith的邀请,我于2011年4月底至5月初赴布朗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访学与调研。此次布朗之行硕果累累,无论是其美丽璀璨的古老校园,还是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亦或独具创造性的学习经验与独立探索精神,都令我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想要用文字来记录、分享我对布朗大学这个充满梦想之乐园的无限钟情和眷恋。
布朗校园:上帝祝福之地
布朗大学位于美国最小的一个州——罗得岛州府(Rhode Island)普罗维登斯市(Providence),创建于1764年,是美国最早建立的高校之一,也是东北部八个常青藤联盟成员之一”。当我沿着“学院山”(College Hill)缓缓踏入掩映在花草树丛中的美丽校园,举目流连近两百年来风格迥异、坐落有致的建筑,立刻爱上了这个独一无二的蒙上帝祝福的学子乐园。
1636年居住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罗杰.威廉斯(Roger Williams)及其追随者为逃离宗教迫害而流亡至罗得岛,在这片属于印第安人的蛮荒之地建立起了普罗维登斯镇。罗杰用“Providence”(上帝庇护之特例)命名它,旨在乞求上帝保佑,使之成为免受暴政、政教分离、各种宗教思想共存的开放社会。秉承这一自由、宽容的精神传统和多元文化相互尊重的历史遗产,布朗大学成为美国大学中最为开放、最具创新能力的大学楷模。每天下午,校园中都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导引来这里参观的游客或学生家长,用幽默调侃的语调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布朗大学的名字来源于1804年一位商人尼古拉斯•布朗(Nicholas Brown),他只花费了5000美元就赢得了不朽的名字,多值啊!”我为布朗先生的慈善行为所感动,因为正是有了他的开头,诸如Wilson Robinson、Rockefeller之类的许多富豪才慷慨地捐助一栋栋楼房,为这个风景宜人的小山增光添彩,其名声亦不朽也。
首先吸引我的是校园入口高耸的钟楼、不同颜色和风格的古典楼房。一排由中间大门和两边小门组成的黑色铁门在半山坡上正对着Rockefeller图书馆,这就是著名的“Van Wickle Gates”。所有的布朗师生都知道中间的那扇大门在一年中只开两次,即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在本校读书的本科生而言,他一生只可能在这扇大门中走过两次:一次是作为新生入学,一次是作为老生毕业。其余时间只可以在两边小门进出。
环绕在校园中心绿色地带的皆是来历不凡的古旧建筑:呈现英国乔治王时代艺术风格的“大学楼”(University Hall,1771) 是全美仅存的于独立战争前所建的七幢大学教学楼之一,在战争年代曾用作士兵驻地和医院,华盛顿总统曾经在此办公。“希望学院楼”(Hope College,1822)则糅合了英国人的皇家建筑式样和美国人的共和主义思想,乃布朗姐姐赠送,一直用作学生的宿舍。按照布朗校规,新生第一年必须住校。可以想象,大学生们每晚梦寐在绵延几代学子的楼房中,该是多么幸福的一种享受。此外,麦道克校友中心(Maddock Alumni Center,1828)、罗宾逊楼(Robison Hall,1838)和威尔逊楼(Wilson Robinson Hall,1891)等,全都是一百多年以上的老建筑,古朴幽雅,庄严肃穆,每一扇窗和每一块砖似乎都在诉说着一段悠久的记忆,同时又以凝重的神圣和沉静的期待向亲历者们展示着布朗人的梦想。“这些高贵宏伟的建筑都只属于布朗的过去,你们不仅要欣赏它们,还要欣赏站在你们面前的我们,我们代表着布朗的现在与未来。”一位就读于医学院、来自纽约的大三男生一边用骄傲的神态为参观者们讲解着每一栋建筑的来历与功能,一边又以其睿智机敏的语调展示着布朗接班人的桀骜不驯和创造个性。我不禁为他洋溢着自信和才华的青春笑脸所照亮,感受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布朗人的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