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济大学留学预科(https://www.liuxue114.com/tongji/)讯: “今天是同济的丰收日,非常高兴与同济最优秀的学生代表一起站在舞台上,获得‘追求卓越奖励基金’的同学是同济学子的榜样。作为同济人,我们最大的优点在于我们永远不停顿、永远追求卓越,这也是我们立志、立校、立人之本。”
夜风徐徐,栀子飘香。5月20日晚,我校大礼堂成了欢乐的海洋,同济大学107周年校庆暨2014届毕业晚会在此举行。晚会上还进行了“卓越奖”的颁奖典礼,6位同学从裴钢校长手中捧走首届“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奖励基金”之卓越学生奖的奖杯和获奖证书。有感于同学们追求卓越的动人事迹和风采,裴钢在致辞中数次表示“非常感动”,并带领全场师生一起高呼“同舟共济、追求卓越”。
近年来,“追求卓越”已经成为了裴钢校长的“品牌词语”,而首届以“卓越奖”命名的奖项,从申报到评选、再到隆重颁奖,裴钢也给予了非常多的关心和指导。为何要以“追求卓越”之名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其深层次意义何在?卓越人才培养亟需解决哪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同济报》记者近日对裴钢校长进行了专访。
“卓越奖”是为了进一步唤起师生追求卓越的意识5月初,“追求卓越奖励基金”获奖者名单出炉,10名师生校友入选。其中,2人荣获卓越教师奖,2人荣获卓越服务奖,6人荣获卓越学生奖。
“‘卓越奖’由学校在社会各界捐赠的基础上设立,其在内容上、形式上均有别于学校其他社会捐赠奖教金、奖学金,它是学校最高层次的奖项。”裴钢说,“奖项的设立覆盖了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和校友,旨在鼓励广大教师取得杰出的教学、科研成果,鼓励在校学生成长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鼓励全体教职工、广大校友弘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理念,激励所有同济人追求卓越。”
据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本届“追求卓越奖励基金”评审工作于去年12月启动,经学校各院系、主管部门推荐,同济大学奖教金评审委员会、校友奖励评审委员会、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本专科生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初评,追求卓越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终评,最终确定获奖者名单。裴钢说:“评奖的过程就是凝聚人心、追求卓越的过程,希望通过评奖把所有同济人都发动起来,互相学习,形成追求卓越的校园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有1位校友入选该奖项。“校友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成绩和发展,提升了同济的办学声誉,践行了学校服务社会的承诺。参评‘卓越奖’对校友也是一种鼓励,希望校友能够更加努力、追求卓越。”裴钢说道。
裴钢告诉记者,“卓越奖”将会每学年评审、颁发一次,希望同济人能够积极参与,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
追求卓越是同济精神的重要内涵采访中,裴钢向记者展示了近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在京发布的《追求卓越科学》宣言,宣言称:“发布此宣言的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国科学界全体同仁,牢固树立追求卓越的科学价值理念,确立追求卓越的行为规范,形成追求卓越的评价体系和文化氛围,推动中国科学实现跨越发展,为我国和全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裴钢坦言,该宣言不仅对中国科学界有号召意义,对同济同样有借鉴意义。
裴钢向记者讲述了他对同济精神的理解,并对其中蕴含的追求卓越的内涵做了重点阐述。在他看来,同济精神是同舟共济、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追求卓越的精神。百年来,同济人领风气之先,始终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以育人为本,开拓奋进,追求卓越。裴钢强调:“‘卓越’是一种状态,‘追求卓越’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卓越是同济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同济人不可推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裴钢说,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去年召开的我校第十次党代会上,学校确立了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同济大学的传统文化积淀和现实学科基础,最适合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同济大学的旗帜和特色。
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来看,各高校发展如百舸争流。同济要想在新百年继续保持前列,早日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必须要着眼于全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趋势,立足学校发展实际,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突出可持续发展这一办学特色,积极作为,加倍努力,追求卓越。
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卓越人才“‘人才强校’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希望各学院院长、书记能够充分认识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更加担当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各单位、各学科的人才工作。”5月27日,学校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前,裴钢给各学院院长、书记发出电子邮件,要求大家更加重视人才工作,求贤若渴之心由此可见。
邮件中,裴钢对学校人才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人才引进要与学科发展相匹配。各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高标准、有计划、分层次开展。要紧密围绕学科建设需求,做到人人有学科归属,人人为学科发展做贡献。进一步推进学科规划基础上的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其次,要着眼于人才总量增长。要积极从校外物色人选,对于一部分学科发展急需的人才要尽早接触、努力争取,尽快通过合适的平台和人才计划引进到学校来。第三,要着眼于人才培育和储备。各单位要进一步掌握现有教师队伍情况,给予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更大的支持,争取早发现、早培育、早成才。要花大力气储备高水平青年人才,高标准、严要求建立本学科后备人才储备机制。”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人才培养,以建设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奋斗目标的同济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呢?裴钢说,经过讨论和凝练,学校对原有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继承和创新,明确旨在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社会栋梁。“专业精英”反映与行业、专业的紧密结合;“社会栋梁”代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与国家、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历史使命感。
如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目前学校正在通过实施“一拔尖、三卓越”来培养行业的精英和领袖,通过构建通识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来培养社会的“脊梁骨”。裴钢非常重视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他表示,要加快改革,创建融入可持续教育理念的通识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同济特色,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同济经验。2014年寒假务虚会上,学校确定了构建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济大学通识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不仅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教育,更是一种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裴钢强调,目前学校的当务之急在于加快改革步伐,整合现有资源,大胆创新,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特色的通识教育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是通识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思政类课程和通识教育公选课两大模块,要将思政类课程与通识教育公选课深度融合,并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要以创新精神对思政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形成独具中国特色、同济特色的课程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全方位的改革任务,对高等教育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学校一定要有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古人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进’得慢了也是‘退’,时不我待啊。”裴钢说:“发展目标已经确立,相信大家一定会发扬同舟共济、追求卓越的精神,承担好这一代同济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