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9 16:32:20阅读:91
随着留学热和移民潮的风起云涌,从国内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蔓延开来,不少家庭都把孩子留学作为一个家庭教育关注的焦点,直接寻找移民途径,以期一步到位。从中国到美国,是一个很大的跨度,这种跨越不仅仅是换个地方读书,特别是对于中学就离开中国去美国读书的学生,挑战是全方位的,其隐含的文化意义,更加值得关注。
留美学子出行之际,除了有形的行李,还肩负着文化行囊!
移民和留学美国是当前一个热点,据统计,每年有40万左右学生赴美长期或短期留学。移民由于程序和统计问题,相对比较复杂,相对数字比较小。从文化角度来看,中美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范畴。美国早期属于欧洲殖民地,独立以后,欧美文化一直是美国的主流文化,但是随着一百多年不断移民的过程,美国正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开放、多元,包容,强调公共精神,追求个性自由。中国是世界上最悠久文明古国之一,具有强大同化和包容能力的文化,俗称华夏文化。几千年历史,华夏主流是农耕文化,耕读传家是千年中国社会主流阶层的标准家训。近代一百年革命冲击后,中国文化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复兴中华口号的兴起,支撑中国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还是在背后起着支撑性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极其复杂,但是有一些共识:主流价值观单一、家庭核心观念和不提倡张扬自我个性。当一个孩子整理行囊准备赴美时候,父母都在积极帮着打包收拾,往里装着茶叶,折扇,云南白药、书籍以及其它中国特产,其实就是装着中国文化,装着父母乡情,装着对孩子在外面不能照顾的深深挂念。这种感人的场景,在不少影视剧里都有展示,由于美国梦是世界梦的最高等级,这些即将远行的人们更多是一种期待、兴奋而又复杂纠结的情节。我们很难一一列出文化是怎样带到美国去的,但是,在和我交往的无数留学生和移民家长中,无时不刻不感到,孩子去了美国,行囊里不仅仅是服装、快餐面、也有中文书籍,家书等文化行囊。
留学或移民美国,孩子们带着怎样的文化行囊,又是如何适应新的文化背景,重新开启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有一位作家说过:几千年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人的一道巨大的精神枷锁。这份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支配着我们精神的文化,也是一种精神动力,否则,我们不能解释它为何能绵延五千年而历久不衰。
一、冲突与融合:文化差异正是留学移民价值核心所在
带给留学移民家庭和本人的文化影响,应该直接理解为冲突与融合,这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正是留学生和移民文化行囊不断收纳和整理的过程,也恰恰是留学移民价值的核心所在。
东西方的差异
冲突之一:中国家庭的名校崇拜和美国人务实择校观。
留学生家长和移民群集中了当今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最精华的一批人群。家长的交流主题,凡是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是文化使然。耕读传家的组训,直接演化为读书、家庭关系,以及未来选择。读书成就,在留学家庭看来就是最高宗旨,由此而带来的名校论,爬藤计划以及牛娃崇拜,不正是中国文化在留学生领域的直接体现吗?中国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读书出人头地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出国留学读名校,是很多留学生家庭的首要目标。在申请大学的问题上,中国留学机构出于种种目的把美国大学排名演化成一个冷冰冰的参照,由此而推升的这种进乎疯狂的追逐名校的价值观念,已经在留学生家长圈形成一种新的消费文化。在上海,一些留学辅助机构风生水起,是目前一些海归创业的首选目标。名校论和留学辅助机构相呼应,大多数留学生家庭无不被深深裹挟。相反,我通过和很多美国华人移民了解到,美国孩子在申请大学上,爬藤只是少数家庭的选择,更多家庭并没有非常推崇名校,而是和孩子一起商议,如何在奖学金和助学金上对提供OFFER的学校加以比较选择,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和学校商谈奖学金,而不是参照排名去选择大学。
冲突之二:父母家庭观和孩子价值观的背离。
表现在家庭价值观上的差异,更多体现在孩子经过留学,发生了思想上的改变,从而和父母的价值观产生了距离。特别是长期接触美国文化和社会以后,不少孩子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包括对事业、金钱、爱情以及婚姻的理解,和父母留学初衷产生了距离。
最近网上热传的一个故事:一个家庭卖房辛辛苦苦把唯一的女儿送去美国留学,现在女儿要和外国人结婚,父亲气急败坏,极力反对,他希望女儿回来给他们养老送终,并不惜以要和女儿断绝关系为要挟。还有一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独儿,很有钱,儿子初中留学,杜克大学毕业,本来想他回国,但是他在美国一个公司就职。有一次回北京,跟他爸说“爸,如果你有时间,我想跟你谈谈。”然后谈话内容是:“准备买房,想向父亲借十万美元补足首付款”并且草拟了借条,借款期限和还款计划。整个过程很有礼貌礼节,没毛病。但是他爸很伤心。长期留学不是你是否规划接受文化价值观的怎么改变,这种改变是一定的,只是看生活方式对美国社会的依赖程度来分辨出长短时间限。
冲突之三:时间差异导致的新老移民文化行囊差异。
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三十年改革,社会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一段时期,更是国家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无数中国人在这三十年走向界各地,特别是美国。但是,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90年代前后走向美国的一批中国人和2000以后,特别是近年来移民,留学美国的国人,其背景,经历和对留学移民的认知有较大差异。改革开放初期出国留学的一批中国人,大多数是通过各种渠道拿到美国大学奖学金,或者国内提供的公派奖学金去美国,他们基于当时的国家发展实际,对中国美国之间的差异认识比较深刻。很多人留学毕业就通过各种方式留在了美国,祖国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感情,但是他们对三十年国家发生的变化还是不能深刻认识。
而近年来一批新移民和留学生,他们带着自己或者父辈在改革开放中获得的红利,带着对中美差异的新体验进入美国,很多家庭去美国的目的并不是移民,而是接受教育。有些家庭最终选择移民,但是又留恋国内的发展机遇,出现了移民不移居的复杂的生存状态。新老移民的认知差异,充分显示,不同的阶段出国对祖国的认知不尽相同,所背负的精神文化背景有着较大的差异。
面对移民留学过程产生的种种差异认知,不少人质疑留学和移民的必要性和意义,但是在面对一个开放的世界,更多人最终意识到:差异的存在,正是留学移民价值所在。我们带着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和几十年来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内涵走出国门,体验、感受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对我们思维、认知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升华具有不同的意义。难道这不是留学移民所赋予的真正意义所在吗?
二、收获和迷茫:如何理解留学和移民后期文化归宿
走出国门留学移民美国的中国人,是敢于追梦的一批人。他们走进美国这个大熔炉,带着中国元素,彬彬有礼,谦虚勤劳,崇尚读书,敢于吃苦耐劳。多年以后,他们熟练的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美国各地生根开花。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来往中国美国更加方便,而正是在这来来回回的奔波中,他们身上已经体现出更多的复杂的文化元素。他们有中国的家庭观,又有美国人的独立意识,有强烈的乡情,又留恋美国这块神奇的土地。这种复杂的情感,构成一种新的文化人格。
移民留学美国的中国人,多年以后,面对怎样的选择或者收获,是一个现实的话题。对于移民,早期移民美国中国人,融入似乎更加迅速,对于留在美国也是一个单选题,是不受质疑的选择。有人指出:“之所以早期移民和留学的孩子美化比较快,是因为身边的中国人还不达到现在的密度。而现在我身边充斥了中国人,很多留学生就是一直在中国人圈子里”。近年来,很多家庭则把移民、留学当着一种选择,带有更多的阶段性目的,而留在美国已经不是一个唯一的选择。
造成这种选择的原因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移民带有复杂的目的,不是单纯的逃离母国行为。他们不愿隔断母国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家庭和社会发展机遇。二是,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壁垒客观存在,使一部分有抱负的华人留美意愿越来越淡化。三是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留学人数暴增造成海归成为主要选择。四是家庭财务计划。国内一些高净值家庭把移民作为家庭财务计划的一个选择。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很多家庭和留学生对移民和留学产生的新的困惑:他们留恋国内的发展机遇和舒适的生活,又向往美国的自由空气和全新的文化;他们一边在努力适应融入美国社会,寻找在美国的发展机遇,一边又在积极准备回国发展,又怕长期海外生活脱离了母国文化,导致回国不能适应。一位移民美国的华人说:“据我所知,现在涌动的移民是投资移民为主,都是一只腿伸出去,手还在国内的。”
三、留学移民:文化的挑战与飞跃
留学和移民,目标有差异,但是文化含义路径相同。对于那些奔波在太平洋上空来来去去的人们,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飞跃。笔者以为,把我以下三点,就能有效的摆脱困惑,找到全新的人生体验。
深怀母国文化之根,根深则叶茂。一位家长说“文化底蕴是根,根深了枝叶才能伸展的更高更远”。人到美国,最要正视的恰恰不是美国文化,而是行囊里的中国文化,这是很多带着美国梦去了美国的孩子所需要有的文化基础。美国文化的魅力在于,它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复合体,它不断的在否定自己,又不断的再发展,是一个大熔炉。
铸造开放的文化心态,积极融入美国。中国文化,强调主流,价值取向比较单一,很多中国人去了美国,其实是带着狭隘和偏见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文化的熏陶,并不会觉得这是偏见和狭隘。我非常清楚的记得一位很有思想的南京家长,她和我说起她在美国读高中的女儿的故事。女儿去了美国,适应的非常好,一段时间以后,女儿有了追求者,是一个电影里标准的黑小伙。妈妈一开始有点担心,觉得有点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和女儿交心。交心过程中,女儿一句话触动了妈妈:你要是觉得这个有点接受不了,下一次,我带一个伊斯兰男朋友回家。后来妈妈终于认可了女儿,还把女儿和黑小伙的合影发在了朋友圈。我对这样的父母表示赞许,这就是具备了开放思维的家长和孩子,这种孩子留学成功融入美国社会的概率大。这个案例非常经典,也非常值得深思。
摆脱单向迁徙思维,客观面对移民和海归。海归也好,移民也罢,人不能总走在路上,最终要寻找一个栖息之地。近年来,海归现象已经是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放弃绿卡也在一个特定的阶层悄悄盛行,其中有很多社会经济税收制度以及家庭计划的因素。传统意义上的留学,多数家庭的计划是留美工作,这个既有现实的考虑也有现实的迫切需求。但是我们反观日本,台湾留学热后的现象发现,很多在留美的优秀人才选择回国发展。我在台湾考察期间,接触了一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海归,他回国接手家族事务后,又积极投身台湾民主政治,现在已经是新北市的议员。谈及留美给他的影响,他大约说了一个概念,去了美国,对社会文化和民主政治有了更多更深的体会,对他回台从政起到了不少的积极影响。这种带着中国文化行囊去美国,又带着美国文化行囊回国的人才,无疑是为封闭落后的台湾社会带来一股新风。所以,在考虑留学以及移民计划时候,我们需要摆脱单向迁徙思维,一去不复返的留学移民时代已经过去了。
远行的中国人,要以文化使者的情怀,为美国多远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人移民留学开创了一个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使命,带着中国文化基因去美国,去融入,去交换。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有精华,也有糟粕,远行的中国人,要在汲取母国文化的基础上,以文化使者的情怀,去为美国多元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美国不是天堂,美国文化也有精华与糟粕,但是美国是一个大熔炉,我相信,在美国文化大熔炉的灰烬里,一定有中国元素,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文化复苏的启动,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将会越来越多的在国际舞台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我们的使命就是,在出发前,把中华文化装进行囊,把它带到美国,带向世界,让中华文化不断繁衍,发展壮大,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化繁荣的一个灿烂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