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义委员——二外优秀校友:提高待遇是培养和保留翻译人才重中之重

2014-03-12 11:19:26阅读:69

  中国网3月9日讯(记者张锐)全国政协委员黄友义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怎样提高翻译待遇,已是培养和保留翻译人才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

   黄友义委员认为,中国还没有建立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翻译评价和聘用体系,“一说翻译,大家认为水平都一样;一说翻译,大家觉得稿费都一样,实际上,翻译不同的东西,不一样水平,应该有相应的报酬制度,现在市场混乱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
   “根本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都知道需要翻译,但很少有人知道翻译里分中译外和外译中,很少有人知道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是两码事。”他说。
   据了解,在中国翻译稿费和翻译待遇多年来鲜有提高,很多翻译“民工”的稿费始终徘徊在千字几十元到百元左右的范畴之内,一本十几、二十万字的图书,翻译下来也不过才一、两万元的收入,让很多人才逐渐放弃了从事这个行业。而中国良莠不齐的翻译人才和翻译公司,也进一步打击了这个市场和人们的信心,造成了行业的混乱。
   “我们也提过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但准入制度必须有法律支撑,中国也没有翻译法,所以这个混乱局面还难以在近期内解决。但并不等于就不解决,不采取措施。”
   黄友义委员指出,翻译的稿费不能一样,“比如一个工人,他是几级工,报酬是不一样的,现在翻译,一千字多少钱,不管谁翻,不管什么内容,都是这个价,这就是不对的。”他认为,应该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稿费制度应该更加灵活,从事中译外,尤其是定稿这部分,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至少跟国际上相符。”他说。
   黄友义委员此次的提案,是建议要更加及时、全面、准确地把党政文献翻译到国外去,“中国是13亿人的中国,更是世界70亿人的中国!中国经济如此之大,中国对外开放速度如此之快,中国所做的一切,对世界影响太大了。因此世界比任何时候都关注中国,想知道中国人在说什么,想知道中国的政策走向,特别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这个就涉及到中国如何向世界介绍自己,涉及到话语权的问题。”
   他指出,在党政文献翻译领域,在当前翻译人才不足的情况下,怎么让现有人才提高待遇,有荣誉感,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并自豪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可以作为示范,让青年大学生觉得这是一个有前途的事,让他们注意学习和掌握这门技巧。
   “党政文献的翻译,翻译往往介入太晚,是被动的,没有时间字斟句酌,”黄友义委员说。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公布后,没有事先安排翻译,外文版未能与中文版同时对外发布。于是,牛津大学社会法律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Roger Creemer自告奋勇将《决定》全文翻译成英文,“但由于他对中国的国情不是很了解,有很多地方翻译得不够准确。”
   要提高翻译的待遇,或许可以先从这些从事党政文献翻译的高端中译外人才着手,“让他们有荣誉感,让他们有自豪感,首先让他们从政治上觉得非常值得做,”他说,“荣誉感是一种国家的需要,政府的需要,让他愿意干这个活儿,”黄委员说,“该提供给他的信息要提供给他,不要防着说这个翻译是不是会泄密之类。早点让他介入,文件起草阶段他就知道要用哪种话,外国人才听得懂,比如介绍中国梦的时候是不是要加一些注解?翻译就是应该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从帮助外国人理解角度,他能发挥作用。这就不光是参与翻译的问题了,因为他是参与了怎么对外传播的设计,这是在培养他的荣誉感。”
预约看校
  • 姓 名:
  • 男孩女孩
  • 手机号码:
  • 微信号:
  • 学历:
  • 意向国家:
  • 选择省份:
  • 选择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