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5 09:19:14阅读:146
对外经贸大学预科(https://www.liuxue114.com/duiwai/)报道:于2016年1月15日下午1点,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学院一起主办的2016“第二届政府规制与治理”论坛于行政楼226会议室成功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经济治理与中国选择”,论坛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北京大学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常岐、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前中国通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管理世界》杂志社总编辑李志军、《光明日报》理论部经济学版主编张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孟大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黄勇、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崔凡、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公共管理学院郑俊田、彭向刚、宋衍涛、李长安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本次论坛。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黎波主持论坛。
首先,林桂军做题为“现代区域主义:多边贸易体系中的非正式治理结构”的主旨演讲。他分析了现代区域主义出现的根源及其与旧区域主义的重要区别,对新区域主义“小国傍大国”、“吸引外资竞争”、“巨型FTA”等特点进行了详细解读。与此同时,他还表达了对现代区域主义的担忧,包括“世界将分裂成若干大的贸易集团”、“参加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为了保持双边权利而不愿参加全球多边贸易减让”等问题,最后就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王晓红的议题名为“参与全球治理与深化国内改革”。她认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引导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她指出,目前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处于调整阶段,新一轮贸易投资规则以及全球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都在重构当中,中国应该抓住此次机遇,深化国内改革,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加快外贸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崔凡以“全球投资自由化模式演变与我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为题进行发言。他提出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不是投资自由化的唯一模式,投资的市场开放的绝对义务可能会成为投资自由化的一个内容”的鲜明观点,并初步探讨了我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制度构建路径。他专业而深入的讲解带动了会议的气氛,在场嘉宾积极提问,互动效果极佳。
黄勇紧紧围绕“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这一主题,指出供给侧改革与反垄断、竞争政策等问题密切相关。他强调,“竞争中立”的制度与目前中央的结构性改革、打破垄断、鼓励创新是密切相关的,但在接受这一概念和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国内经济体制的发展以及国外贸易和投资的关系。中国要参与全球治理,就要制定既符合中国市场发展规律又符合全球贸易投资规律的制度,提高自身竞争力,“打铁还要自身硬”。
金灿荣对“全球治理赤字与中国的未来作用”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毫不讳言地说,在恐怖主义、难民潮、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恶化的情况下,全球治理的需求上升,而全球治理的供给却因“世界经济形势不乐观”、“大国博弈加剧”等原因而呈现下降趋势,导致全球治理供给不平衡,存在赤字,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尤为突出。他还总结了我国主张的全球治理与美国现有的全球治理存在的不同点,同时强调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仍需要学习,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
李长安的议题为“正确看待中国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他认为应该正确看待中国的投资驱动发展方式,重视投资的驱动作用,但要注意“调整投资结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投资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中国传统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改革,但要防止矫枉过正,要坚持走投资与消费双赢驱动的发展道路。
刘德冰站在国际贸易一线的角度畅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中国全面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时机到了”,但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全球经济治理时,“不能只想到过去人家怎么做,更要看到美国欧盟等西方大佬们在现在和未来怎样去做”。他还提到EITI(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CSR(企业社会责任)、ESG(环境社会治理)等概念,希望对外经贸大学在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能对世界上这些热点问题有所研究。
李志军开篇介绍了全球经济治理出现的新变化,提出当前经济治理“不能充分适应国际分工不断变化的要求”、“在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方面乏力”的现状。他建议,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维护现有经济治理总体框架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加强与国际社会积极合作,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孟大虎探讨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中的非对称格局与政策选择”这一主题。他分析了非对称格局在金融领域上升而在贸易投资领域下降的现状及判断依据,表达了自己对于经济治理涉及的领域以及“一带一路”作为经济治理的“抓手”应该如何实施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疑问。
宋衍涛阐述了“政府规制与治理的基本涵义”,提出了在既有情形下政府应如何进行干预以及政府干预决策所包含的方面;在国际环境并不友善的情况下,中国应该构建“强政府”。他还提出了通过政府治理来解决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政府管制”、“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机制”等。
彭向刚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规制的前沿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从规制的角度分析了“供给侧改革问题”和“中国参与全球化治理问题”。他强调了“规制”与“治理”的区别,规制是一种规范、制度、工具,而治理是一种理念、行为、组织结构,二者不能混淆。他认为,“供给侧改革整体上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调整,是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研究规制一定要透过产能过剩的原因,透过政企关系的定位,把供给侧改革中的重点放在政府规制上,以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规制变革来促进和保障供给侧的改革。
屠新泉以“TPP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为题目进行交流。他深入分析了美国从WTO转向TPP的原因,是否融入TPP实际上是“对世界潮流的判断问题”;对中国来说,应该判断自身的经济改革、对外开放与TPP的方向是否一致。他认为,目前我国的改革与TPP的矛盾面大于一致面,预计十年之内中国不会融入这一体系,应该直面游离在TPP之外可能面临的后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武常岐的发言主题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他指出,全球化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超越了政治治理结构,竞争中立是很好的事情,说明在理念上接受了国有企业是市场的参与者。此外,他还通过数据说明没有证据证明目前中国反垄断的实践偏向本土企业或者打击跨国公司。
张雁认为中国需要在全球治理中提高话语权,通过提供经济治理方面的公共物品、学习已经成型的惯例或制度、总结我国宏观调控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而形成一种中国模式,并考虑能否将这种发展模式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
郑俊田以“推动贸易便利,促进互联互通”为议题分享了海关业务改革方面的问题。他表示,现阶段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海关应该为保证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分享过程中,他用图表的形式形象直观地为大家展示了海关在监管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与会学者发言
最后,范黎波对本次论坛做总结发言。他认为,治理体系是政府治理、企业治理与社会治理的融合,三者相互交叉,应该平衡发展。“竞争中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竞争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而中立是指政府要中立。本次论坛所要探讨的全球经济治理问题是在以上三者之外的更加虚无缥缈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家资本主义,主要包括“强有力的国家部门、要素控制以及广泛的产业干涉”。
通过本次论坛,业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我国如何适应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要求、政府如何对传统治理机制进行优化等“十三五”期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相信对于推进以经济转型为导向的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