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6 16:01:01阅读:168
据介绍,截至2010年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超过72万人,2010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为28.5万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
3月12日-13日,第16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在北京首展,随后将到大连、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六个城市巡回展出。本次展览中,来自英国、法国、荷兰、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同场摆擂,展开生源大战。
作为教育展的前站,2011中国留学论坛3月11日在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规划、新动力、新举措”,与会嘉宾以出国留学与中外合作办学、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等为议题,全面梳理了国际教育领域的大趋势、大变革。
培养国际化人才越来越受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中明确提出,要明显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化竞争的人才。“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响亮的提出了教育国际化的概念。”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在论坛上作此表示。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巡视员徐永吉说: “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学生国际流动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当前,中国在推动学生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徐永吉介绍,过去几年内学生的国际交流,在培养国际化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
孙霄兵提到,《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要公开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加强对自费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的奖励和支持力度,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我们把留学工作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联系在一起,我认为这样一个命题,是贯彻《规划纲要》的需要,是深化教育对外开放的需要,是非常有远见而且切合实际的。”
留学工作多样化发展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生建学出席2011中国留学论坛时表示,“我国年度出国留学人数,5年内翻一番,留学回国人才人数在5年内翻了两番。”教育部对2010年度我国出国人员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梳理出当前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在规模、类别、分布、安全和回国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呈现出的六大主要特征:
第一,留学人员规模庞大。据介绍,截至2010年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超过72万人,2010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为28.5万人,同比增长超过24%,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在主要留学人员派出国家中,中国的留学生数高居榜首,2010年超越印度成为赴美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
第二,留学类别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从留学生群体来看,以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为主体发展到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为主体。2010年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占当年总出国留学人数的93%。从留学人员培养模式上看,可以分为学历生和进修生,学历生又分为境外全过程的学历生和境内外联合培养的学历生。从留学人员选择的专业上来看,涵盖了多学科、多领域,但大部分留学人员,尤其是广大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学习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金融以及工程技术学科。
第三,留学人员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目前我国在外的127万人员,大部分留学生集中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德国和俄罗斯10个国家。
第四,留学人员的安全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规模迅速扩大,在外留学人员的安全事件呈现频发态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部分留学人员的法律观念、风险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五,回国的留学人员人数已经过半。留学回国人员规模的扩大,得益于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也得益于国家鼓励回国和吸引人才的政策不断完善。
第六,留学人员发挥作用巨大。留学回国人员在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部分留学人员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据2010年统计,目前中国科学院692名院士当中有590人是留学回国人员,超过77%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具有留学经历。
生建学同时提到,我国将进一步对出国留学工作进行全局谋划,创新和完善国家公派留学机制,着力提高选派质量和留学效益,完善配套措施,强化服务意识,健全自费出国留学市场监管,加强对广大留学人员的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强在外留学人员工作,为广大在外留学人员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进一步改善吸引留学人员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感召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
推进学生国际交流
徐永吉指出,今后要继续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这些任务,扎扎实实的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培养大批国际化的人才。同时,也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依法有序稳步推进学生的国际交流,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标准,保持质量。
“参加国际交流的中外学生,应当是在中外高校正式注册的学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开展学生国际交流,应当首先依法获得审批机构对机构和项目的批准。”徐永吉说,联合授予学位,就是双方学校在同一张学位证书上共同签章,这样的证书所含的信息应当满足双方学位证书信息的要求,其有效性应得到有关部门的认证。
二是双方应该在充分了解对方教育制度前提下,对互换学生学科教育课程、学时、学分、学位授予标准等进行评估。通过互换协商,对学生的层次规模、收费模式、学位证书等作出安排,切实保障中外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是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要全面实现中外学生的双向流动,通过学生的交流加强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要努力争取更多优秀学生到国外学习,提高我国教育的影响力。
四是提高学生国际交流的参与度,注重人才选拔过程中的公平性与透明度。“要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在操作形式上可以采取国家支持一点,学校减免一点,个人筹集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等等,使更多家庭经济较差的优秀学生,也能有机会参加国际交流项目。”
最后,要加强学校内部的管理和协调,高校外事部门要主动会同教务和学位管理部门以及国际教育学院等相关院系,做好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学籍管理、学生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促进相关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孙霄兵提到,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需要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体制和高等学校的改革。
首先,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和高校的领导者中,牢固树立走教育国际化道路的新理念。“我们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要在我们的高等教育领域和高等学校的领导者中,进行一个深刻的转变。既要服务于我们国内的经济建设,也要服务于我们面向世界的需求。”孙霄兵说,“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看到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在看到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要看到国际市场,看到国内需求的同时也要看到国际需求。”
其次,要推进一系列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很多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但是还不够,还要在《规划纲要》精神的指引下,按照扩大教育开放的要求,按照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进一步修改、清理、制定新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人才管理制度。”孙霄兵指出,这里说的制度内容丰富,包括学校办学制度等,“比如说我们现在的高等学校就要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机构、人员、项目等方面都要加强合作。”
最后,还要注重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注重课程、教材和师资的引进。“我们的课程内容要引进,教学方法也要引进,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多样化、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高等教育教学领域人才培养新局面。”孙霄兵说。